“十一五”以来,在全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育成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新技术和新方法65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7项,省一等奖20项;授权专利40项,获品种权119项;形成技术标准、规程92部;种子交易占全国省际间种子交易总量的40%,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推广畜禽新品种249万多头(只、套),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为保证我省粮食安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显著贡献。但是,当前育种攻关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挑战:一是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优良农畜品种的多元化需求能力仍显不足;三是新品种的中试熟化和“五良”配套跟进不够;四是投入分散、重复比较明显,亟待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十二五”农畜育种攻关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和“泸州会议”精神,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进一步深化“三个转变”,即:从注重品种数量向选育突破性新品种转变,从单一品种选育向良种良法配套转变,从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育种主体向产学研联合推进良种产业化转变,系统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协调发展和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为发展四川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良种支撑。
系统设计全省农畜育种攻关,统筹农业、林业、畜禽和水产新品种选育,统筹创新、转化推广和种业产业发展,统筹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全省农畜育种优势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种业企业力量,集成全省各渠道农畜育种攻关投入,形成全省农畜育种攻关“一盘棋”。
(二)强化“四新”,优化结构
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对农畜良种的迫切需求,着力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发,探索新机制,优化粮油、经作、林木和畜禽育种攻关结构,选择一批战略意义重大、特色优势突出的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开展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薯类等主要粮油作物,以及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经济作物和畜禽品种,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选育新品种;其他经济作物及畜禽品种,采取选育与引育相结合培育新品种。
建立并试行良种转化推广奖励制度,促进良种大面积应用;健全和完善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的绩效评价机制、科技成果入股的股权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委托育种等,促进育、繁、推、销、服一体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川种”品牌,壮大四川种业,不断推进良种产业化。
推进创新与转化推广一体化,继续加强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组织开展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同生态区中试转化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育种体系与转化体系配套,提升良种转化推广效率。
创制一批育种新材料,突破一批育种新技术,育成一批突破性农畜新品种,研发一批“四新”协调和“五良”配套的种植、养殖新技术,构建一批农畜育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造就一支国内领先水平的遗传育种科研队伍,促进全省农畜新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发展,巩固和提升我省育种攻关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水平。
到2015年,创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创新育种新材料(家系);形成40~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标准(规程);培育10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获得品种权80项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畜品种实现一次更新换代,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0亿元以上。
“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按领域、方向设置,共设主要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家畜、家禽、水产和育种攻关公共服务等6个领域、25个方向。
(一)领域一:主要粮油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方向1:突破性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
方向2:突破性玉米自交系和强优势杂交种选育;
方向3:超高产优质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
方向4:突破性薯类豆类专用新品种选育;
方向5:突破性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
方向6:主要粮油作物共性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方向7:优质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
方向8:优质蔬菜(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方向9:优质特色及专用果树新品种选育;
方向10:优质高效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
方向11:优质丰产经济林竹新品种选育;
方向12:优质高产饲草新品种选育;
方向13:川产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
方向14:优质专用棉麻新品种选育;
方向15:高产优质蚕桑新品种选育;
方向16: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
方向17:优质风味猪配套系选育;
方向18:羊新品种(配套系)选育;
方向19:兔配套系(新品种)选育;
方向20:牛新品种选育;
方向21:肉鸡配套系选育;
方向22:蛋鸡配套系选育;
方向23:水禽配套系选育;
方向24:珍稀特有鱼类及冷水性鱼类人工繁育;
方向25: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重点开展育种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和骨干亲本材料创制,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实现产量、品质、抗性、资源高效的同步改良。
1.主要粮油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1)突破性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
发掘、筛选、定位、克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展分子设计育种等方法研究,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具有高配合力、优质、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等特性的三系和两系的不育系及恢复系;选育强再生力中籼迟熟组合、中籼迟熟超级稻组合、中籼迟熟优质稻组合、中籼中熟和早熟组合;研究育成组合的高产简化繁殖制种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精细定位有利基因或主效QTL8~10个,克隆有利基因1~2个;建立分子设计育种方法;创制新材料15~20份;培育出突破性杂交水稻新品种10个;形成简化高产制种技术规程1套;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5项,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项;杂交稻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8000万亩,其中“十一五”育成品种推广应用5000万亩,“十二五”育成品种推广应用3000万亩。
(2)突破性玉米自交系和强优势杂交种选育
围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高生物总产量等目标性状,挖掘、筛选有利的基因资源;开展以玉米单倍体诱导、分子设计育种等为代表的育种新技术研究,改造和提升传统育种技术;创制高配、高产、高抗的突破性新自交系;组配强优势的高产、优质专用及特用杂交组合,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开展育成品种高产简化繁制种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选育出新的自交系4个以上,培育比区试对照增产1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种2个,比省区试对照增产6%以上的高产优质饲料杂交种6个,甜糯玉米杂交种4个,并形成相应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十一五”审定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十二五”新育成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
(3)超高产优质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
挖掘、筛选一批与品质、产量、抗病、抗逆相关的功能基因,创制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新材料、骨干亲本;开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多基因分子聚合等育种技术研究;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麦类新品种,开展育成品种高产简化繁殖制种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培育超高产小麦育种材料4个,抗条锈病材料4个,抗白粉病材料2个,抗赤霉病材料1个,优质育种材料1个,鉴定育种新方法4个,选育小麦新品种18个,青稞新品种和荞麦新品种各1个,研制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2~3套,“十一五”审定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十二五”新育成品种累计推广800万亩。
(4)突破性薯类、豆类专用新品种选育
挖掘薯类、大豆优异基因,建立核心亲本;创制一批多抗性、耐逆境、优质的育种新材料;开发薯类抗病(毒)、高淀粉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和实用分子标记;选育突破性专用型(加工、食用及兼用)甘薯、马铃薯、大豆新品种;研究示范薯类轻简化栽培技术,建立薯类脱毒良种繁育、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和能源原料基地。发掘和标记重要性状新基因3~6个,克隆高产、抗逆、优质、抗病虫、养分高效利用等相关基因2~3个,创制新材料8~10份,选育或引进专用薯类、大豆新品种20个,研究育种新方法2~3个、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3套,申报专利2~5项,“十一五”、“十二五”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5)突破性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
创制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高产、优质、高抗育种新材料;选育优质、多抗、高配合力不育系及恢复系;选育高产、优质、高含油率、高抗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特殊用途的专用品种;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品种、适合间(套)作的早熟品种;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轻简生产技术等。研制油菜三高两低恢复系或不育系4份;选育新品种15个;研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规程4~5套;建立200亩以上核心试验示范基地3~4个;累计推广“十一五”育成品种1800万亩, “十二五”新育成品种600万亩。
(6)主要粮油作物共性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和油菜为主要对象,研究突破性新品种的高产潜力,筛选确定不同生态区的主导品种;研究集成肥水精准管理、节水、绿色防控、轻简高效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筛选确定不同生态区主要粮油作物主导品种2~3个,集成配套丰产栽培技术12套,新品种核心区示范产量提高10%以上,新品种配套丰产技术累计示范10万亩,形成科技成果2~3项。
2.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
(1)优质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
开展突破性酿酒杂交新材料构建、突破性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杂交糯高粱繁育制种技术研究、酿酒专用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酿酒专用高粱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构建出突破性酿酒杂交高粱新不育系或恢复系新材料1~2份;育成2~3个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研制川东南酿酒专用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模式2~3套,酿酒专用常规品种和酿酒专用杂交高粱集成配套高产技术各1套,四川专用高粱主要病虫草害防控技术1套;制定有机(绿色)酿酒专用高粱生产技术规程,“十一五”、“十二五”新品种累计推广200万亩。
(2)优质蔬菜(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开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蔬菜(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开展蔬菜(食用菌)育种方法研究,建立育种技术体系,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倍性育种、强雌系、雄性不育和抗病育种等技术,选育、引进和改良(驯化)优质丰产多抗的鲜食、加工、设施栽培等蔬菜(食用菌)新品种;研制新品种快繁、种子加工及种子纯度快速鉴定等新技术。创制一批优良骨干亲本材料,选育、引进和改良(驯化)新蔬菜(食用菌)品种32个,研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或规范25~30套,“十一五”、“十二五”蔬菜新品种累计推广100万亩以上,食用菌新品种累计推广8亿袋以上。
(3)优质特色及专用果树新品种选育
创制果树育种突破性新材料和骨干亲本,研发果树育种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自主杂交、芽变选育、诱变、倍性育种、特异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引进筛选国内外果树优良新品种;开展配套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5~7份,研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2~3项,选育果树新品种21个,并形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十一五”、“十二五”新品种20万亩、新技术100万亩。
(4)优质高效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
收集、整理和发掘四川特色优势茶树种质资源,创制茶树育种新材料;开展茶树育种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引进与选育特早型、高香型、高鲜型、高茶多酚、低咖啡碱、高抗型、低氟型等茶树新品种;开展新品种优质高效低耗配套栽培、加工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等。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1个;引进或选育3~5个茶树新品种(系);研究形成茶树育种、优质高效低耗配套栽培或加工关键技术2套,“十一五”、“十二五”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0~30万亩。
(5)优质丰产经济林竹新品种选育
针对四川主要经济林竹和生物质能源植物,收集、整理、评价和挖掘特色优异种质资源,同时引进优异种质资源,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开展新材料创制、育种新方法及新技术研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和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收集特色优异种质资源650份,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4个,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性状育种新材料25份,研发育种、繁育新方法、新技术4项,选育新品种30个,研制标准或技术规程4项,获品种权4个、专利6项,累计推广“十一五”新品种、“十二五”新品种25~30万亩。
(6)优质高产饲草新品种选育
开展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发掘与创新研究,创制优质多抗优异性状的育种新材料;开展盆周丘陵山区、盆地及低山丘陵区、川西北高寒牧区和攀西地区优质草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展优质饲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开展国外优良牧草引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等。筛选、创新优异新种质资源15~20份,引进、选育优质多抗草品种4~6个,形成新品种优质高效配套技术5~8套,建立新品种繁殖和示范基地15万亩,“十一五”、“十二五”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
(7)川产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
发掘、整理四川特色中药种质资源和濒危中药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新材料,研制川产道地药材育种新方法,选育全草类、花类、根茎类、块茎类川产道地药材的新品种,研究主要选育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收集、整理特色基因资源10份,创制育种新材料3个,研制新技术或新方法4个,获得或申报发明专利3项,选育川产道地药材新品种8个,“十一五”、“十二五”育成新品种累计示范5000亩。
(8)优质专用棉麻新品种选育
开展棉花、苎麻骨干亲本材料研究,创制转基因抗虫、抗病、优质的棉花骨干核不育系和育种亲本材料,以及高产优质育性稳定的苎麻不育系材料;选育一批棉花、苎麻新品种;研制成本低、效益高的新品种生产新技术,形成棉花、苎麻新品种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育成抗病虫优质棉花骨干核不育系和育种材料4个,高产优质苎麻不育系1个;育成棉花新品种6个、苎麻新品种4个;研制棉花杂种生产方法2项;研制与示范棉花、苎麻品种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十一五”、“十二五”育成棉花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400万亩,苎麻品种累计推广200万亩。
(9)高产优质蚕桑新品种选育
选育高产优质春用蚕品种、强健性夏秋用蚕品种、强健性中秋用蚕品种、特殊用途蚕品种;选育适合四川盆地气候栽培的突破性新桑品种、果桑或果叶兼用型桑树新品种;研制蚕种散卵分装、浸酸、冷藏、催青的电子智能化自控新技术、新设备,开展省力化养蚕技术及配套设施研究,开展不同蚕区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新蚕品种鉴定、区试和推广研究等。育成新蚕品种4对、新桑品种2个;研制优质蚕种生产及省力化栽桑养蚕新技术1~2项,研制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1~2项,区试鉴定新蚕品种6个,示范推广“十一五”、“十二五”育成新蚕品种6万张,新桑品种3万亩。
一是开展育种新材料创制、育种核心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我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创造一批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性状的优良畜禽育种材料。全面推进优质、高产、多抗与资源高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解决产量、品质和抗性选育相结合的技术瓶颈。全面构筑畜禽育种技术体系,实现对多个性状的同步改良,整体提升畜禽育种技术水平。二是开展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将商业育种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在实现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突出产品的特色、优质、风味,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市场价值以及环境生态效益等。三是开展育种配套技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生态、健康养殖等配套技术,充分挖掘和发挥品种的增产增收潜力。
1.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
在“十一五”选育群体的基础上持续选育,完成高产肉、快长型专门化父系和母系以及高繁殖性能型母系等5个新品系的选育,使5个品系选育基础群的原种猪规模达到1000头。形成一套猪新品系及配套系选育和扩繁推广的技术体系;引入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新型育种技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全基因选择理论和方法;在全省100个生猪标准化基地示范推广优质高瘦肉率猪配套系种猪8万头。
2.优质风味猪配套系选育
充分利用我省地方猪种和引进猪种两类资源,挖掘地方猪种优势特色性状基因,采用常规技术、分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培育5个专门化品系,形成具四川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2个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并根据其生物学和生理特性,研究提出与之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式,示范推广优良种猪6万头,达到年生产优质风味肉猪100万头能力,满足现代特色生猪产业发展需要。
3.羊新品种(配套系)选育
利用南江黄羊、凉山半细毛羊、黑山羊等羊遗传资源材料,运用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展与重要经济性状连锁的DNA标记或功能基因标记研究,结合传统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本品种选育与适当引入外来优秀血缘相结合制造新育种材料,培育出符合国家羊新品种审定基本条件的肉羊新品种(配套系)2~3个,同时创造4~5份具有应用前景的创新型羊育种新材料。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建立肉羊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区)10~15个。育成的羊新品种(配套系)累计推广10万只以上,大力推进我省肉羊产业化发展。
4.兔配套系(新品种)选育
在“十一五”育种群体的基础上持续选育,引入我省(国)现有抗逆兔品种优良遗传资源,完成生长快、产肉性能高的父系和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的母系3~4个,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抗逆优质肉兔配套系;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毛皮品质好、遗传性能稳定的白色獭兔新品种;采用综合选择指数法并结合遗传标记,开展天府黑兔本品种选育。通过现代遗传学及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生长、抗病等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筛选重要功能基因,加速专门化品系选育进展。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建立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四川家兔养殖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格局。
5.牛新品种选育
开展地方牛种优良基因挖掘与利用、BLUP法遗传评估技术、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构建牛育种技术体系。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四川西杂牛导入夏洛莱牛血缘,培育肉牛新品种;在现有选育工作的基础上持续选育,培育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采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麦洼牦牛综合性能,建立优良种群。研究集成与之相配套出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综合技术,建立产业化优质高效养殖示范基地6~8个,推广新品种牛10万头。
6.肉鸡配套系选育
利用四川地方种鸡遗传资源和“十一五”已育成的肉鸡品系,通过现代遗传学以及生物技术手段,重点研究优质鸡生长、肉质及抗病性的遗传机理,筛选影响肉鸡生长、肉质及抗病性等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开展鸡肉质性状多基因聚合技术研究、鸡抗性检测与抗病品系培育技术研究,研究并建立鸡肉质性状和生长性状平衡选择核心技术;对7个品系开展G7至G12的高世代选育,利用新育种素材培育专门化新品系2~3个,育成具有优质、高效、抗逆、抗病特征的特优质型青脚麻羽肉鸡配套系和快长型青脚麻羽优质肉鸡配套系各一套,新培育的配套系达到国家品种(配套系)审定标准。在省内外推广新配套系父母代种鸡120万套,建立优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3~4个,完善并推广良种良繁配套技术。
7.蛋鸡配套系选育
利用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结合引进高产蛋鸡基因库,采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开展优质土种蛋鸡配套系选育,重点对产蛋性能、蛋品质、抗逆与抗病等性状进行选育,培育出具有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土种蛋鸡新品系2~3个,形成优质蛋鸡配套系1~2个。研究制定优质蛋鸡新品系及配套系的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绿色蛋品生产等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优质蛋鸡饲养生产关键配套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以优质土种蛋鸡生产企业为核心,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3~4个,年示范饲养优质土种蛋鸡50万只以上。
8.水禽配套系选育
利用“十一五”培育的水禽新品系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优质、高繁殖率肉鹅品系2~3个、优质高产肉鸭新品系2~3个,形成肉鹅配套系1~2个、肉鸭配套系1~2个,提出并推广水禽适度规模饲养关键配套技术3~4套。建设水禽适度规模化养殖示范区3个,年示范养殖优质肉鹅100万只以上,优质肉鸭200万只以上,形成我省优质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和产业化示范体系。
9.珍稀特有鱼类及冷水性鱼类人工繁育
开展达氏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移养驯化、亲鱼优选、内塘强化培育和生殖调控研究,实现规模化苗种繁育;开展大西洋鲑与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品种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价及经济性状研究,筛选出1~2个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建立优化苗种培育技术、重要病原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技术、优化水质调控技术和养殖工艺等配套技术体系;建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个,推广养殖场5~10个。
10.主要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畜禽标准化养殖要求,针对我省培育的主要畜禽品种特性和推广区域资源状况,开展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控、卫生安全、粪污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示范,完善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建立安全、优质、高效、节耗、环境友好型的畜禽良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提出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配套技术10套,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标准10项。
1.资源共享平台
(1)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与服务
进一步集成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农作物基因库,加强农作物基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征集、整理国外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及特殊材料,特别是含特殊优良性状(基因)的资源;对重要农作物基因资源进行遗传评价,鉴定优质、抗病、抗逆等优异资源;挖掘、定位、标记或克隆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肥水高效利用等基因;利用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创制具有特殊优异基因的种质资源等。征集国内外作物育成品种、中间材料特殊材料4000份;翻种更新种质资源8000份;评价鉴定出优异种质120份;挖掘、标记或克隆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等特殊价值基因6~7个;创制主要作物突破性核心育种亲本材料和超级作物新种质3~5份;建立种质资源分发网络、完善种质资源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向攻关单位免费发放优异基因资源500份(次);申报专利2~4项或品种权。
(2)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信息研究与服务
进一步加强育种攻关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重点组织开展育种攻关信息及数据库资源建设、编译和宣传报道,跟踪研究国内外农畜育种攻关发展战略与动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查新,以及种业竞争情报研究,建立全省育种攻关评估管理系统等,及时为政府、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成育种攻关管理信息和数据系统,制定数据共享平台软件技术架构设计规范等3套,健全育种攻关成果库、审定品种库等4个基础数据库,新建种业竞争情报信息等专题数据库2个;编译《作物育种信息》、《四川育种攻关动态》,以及收集发布国内外种业法律法规、标准和信息年均1500条以上。
2.创新服务平台
(1)主要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监测技术研究与服务
进一步加强主要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监测共享平台建设,完善设施条件,抓好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重点开展四川主要农作物重要病虫的毒性和主推品种的抗病虫适应性研究;鉴定主要农作物育成品种(系)的抗病虫性;发掘作物对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抗性基因和遗传控制位点;研究持久抗性的鉴定方法和选育策略;监测农作物品种对重大病害抗性丧失动态,为抗病虫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探明病虫对28个抗性基因的毒性或适应性变异动态,以及4种病原菌的生理小种;获得2种持久抗病品种鉴定方法以及2个以上抗性基因聚合分别对稻瘟和条锈病抗性程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鉴定育种材料10.5万份次;监测4种农作物品种对重大病害抗性丧失动态。
(2)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
进一步完善品种试验、审定的科学评价体系,特别是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试验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及试验管理办法和试验操作技术规范,制(修)定《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和《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试验基地,按照我省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划,科学确立区试点,每年选择布置600余个试验点(次)。组织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甘薯、棉花、花生等农作物,优质、高产、专用和轻简化生产试验,加大优质、高产、专用和适宜轻简化生产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和审定力度。健全品种试验数据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开和共享试验和审定信息。
在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下,采取“统一部署、组织申报、择优确定、联合攻关、分类支持、严格考核、动态管理”的方式,组织实施全省农畜育种攻关。
根据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农畜育种攻关实施方案,攻关办组织制定和发布课题、专题申报指南,组织成立课题、专题攻关组,编制实施课题、专题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和推进“十二五”农畜育种攻关。课题和专题要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切实避免分散、重复和打包,严格控制参与单位,防止目标和资金分散。
按照四川省“十二五”农畜育种攻关课题和专题申报指南要求,攻关办采取定向组织与自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符合条件的在川注册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种业企业申报育种攻关课题或专题,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
攻关办在定向组织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业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公开、公平、公正”地对申报材料及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课题首席专家、专题负责人、主持单位和成员单位,并签订“十二五”农畜育种攻关任务书。
集成整合省内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成立育种攻关组,开展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联合攻关。攻关组由首席专家、主持单位和成员单位组成。首席专家由国内外知名、有威望的省内相关领域在职高级专家担任,负责主持攻关组内的日常工作。主持单位由省内相关领域的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担任,负责完成育种攻关任务,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协同攻关,承担攻关办交办的工作。
采取“前启动+后补助”的资助方式。支持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种业企业开展育种攻关,其中:前启动经费占80%、后补助经费占20%。前启动主要倾斜、稳定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育种理论、方法、技术、材料及配套种植(养殖)技术等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后补助主要支持在育种理论、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做出显著成效的产学研单位。
实行日常考察、年度执行报告和中期绩效评估制度,攻关办每年适时组织对课题、专题进行现场考察;每年12月15日前,组织攻关组对各专题进行年度检查,并形成课题年度执行情况报告送攻关办。实施3年后,组织专家组对各课题和专题进行中期绩效评估,并形成课题中期绩效评估报告送领导小组。
采用“3+2”动态管理方式。在课题、专题确定后,先签订三年任务书,三年后通过中期绩效评估并结合日常考察、年度检查和区试等结果,对课题、专题设置和经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进展良好的,续签任务书,继续支持;差的,予以中止。
一要强化宏观管理。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定期组织研究全省农畜育种攻关,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科技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和粮食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积极支持农畜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三要强化过程管理。攻关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畜育种攻关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务,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四要强化技术指导。成立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农畜育种攻关咨询专家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课题、专题工作,适时开展调研和决策咨询等活动。
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增加省农畜育种攻关经费。在稳定支持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攻关,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经费侧重支持畜禽、经作、林竹育种攻关,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方法和育种材料等科技创新。二要整合资金投入。整合全省各类农畜育种攻关经费,优化配置在育种攻关相关领域和环节;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工程)投入。三要引导社会投入。鼓励种业企业加大农畜育种科研投入比例,积极支持种业企业争取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资金,推进良种产业化。
一要大力扶持企业。继续组织种业企业参与农畜育种攻关,优先支持有条件的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联合申报新品种(配套系)选育、良种繁育和种子加工等课题,共建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种业企业。二要试行奖励制度。制定并试行良种转化推广奖励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无偿使用”方式,即:政府以奖励方式补助品种权所有人,品种权所有人授权多家种子企业无偿使用,实现良种快速转化推广,促进优良品种大面积应用。三要加大后补助力度。增加育种攻关后补助对种业的投入比例,支持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示范推广新品种、发展四川种业成效显著的产学研单位。
一要抓好创新团队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种业企业建立育种攻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聚集育种攻关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二要抓好领军人才建设。选拔杰出的育种高级专家担任课题首席专家,并优先推荐、支持其牵头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活条件,培养国际知名的育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三要抓好青年人才建设。选拔一批35岁左右、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专题负责人,并倾斜支持其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青年人才。四要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并完善科技成果、品种权、专利技术等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加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二要加强管理。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育种攻关项目和课题的重要目标任务,鼓励、支持育种者申请成果鉴定和品种权,依法保护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三要加强保护。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育种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一要加强攻关协作。建立健全全省育种攻关协作机制,制订新技术与新材料交流、育种成果保护与奖励制度,完善育种攻关协作网,组织项目、课题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推进育种资源共享。二要加强国内合作。加强与国内育种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科技合作,邀请来川讲学、考察和联合攻关,共同开展育种科技攻关,推动种业发展。三要加强国际交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持、鼓励与国外相关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开展科技交流,掌握国际育种科技与种业发展前沿动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通过交流合作,选育生态适应范围广的优良新品种,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大力向国内外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加快“川种”国际化步伐。
附件:1.“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课题设置情况表
2.“十一五”育成、“十二五”重点转化推广的农畜突破性新品种清单
附件1
“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课题设置情况表
序号 |
课题名称 |
专题名称 |
|
1 |
突破性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 |
1.特异材料的筛选与有利基因的发掘 |
|
2.育种新方法研究 |
|||
3.突破性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 |
|||
2 |
突破性玉米自交系和强优势杂交种选育 |
1.核心种质群体改良和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 |
|
2.育种新技术和方法研究 |
|||
3.突破性强优势、特用杂交种选育 |
|||
3 |
超高产优质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 |
1.育种新方法研究与新材料选育 |
|
2.突破性麦类新品种选育 |
|||
3.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 |
|||
4 |
突破性薯类、豆类专用新品种选育 |
1.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研究 |
|
2.优质食用薯类新品种选育 |
|||
3.加工专用薯类新品种选育 |
|||
4.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5 |
突破性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 |
1.突破性油菜新品种选育 |
|
2.专用油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3.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6 |
优质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 |
1.突破性酿酒专用高粱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
2.突破性酿酒专用杂交高粱繁育制种技术、高效配套种植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 |
|||
7 |
优质蔬菜(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
1.优势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名优蔬菜新品种引进、改良 |
|
2.食用菌优质种质资源收集、发掘、利用及优质丰产食用菌新品种选育 |
|||
8 |
优质特色及专用果树新品种选育 |
1.主要果树育种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
2.特色果树育种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
9 |
优质高效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 |
1.特早芽茶树新品种引进、选育 |
|
2.品质型茶树特异新品种引进、选育 |
|||
10 |
优质丰产经济林竹新品种选育 |
1.名优特新经济林新品种选育 |
|
2.速生丰产用材林新品种选育 |
|||
3.生物质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 |
|||
11 |
优质高产饲草新品种选育 |
1.主要牧区、农区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2.优质饲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12 |
川产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 |
1.中药材特色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研究 |
|
2.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13 |
优质专用棉麻新品种选育 |
1.棉花抗病虫新品种、杂交种选育 |
|
2.苎麻新品种、杂交种选育 |
|||
14 |
高产优质蚕桑新品种选育 |
1.新蚕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2.新桑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
15 |
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 |
1.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 |
|
2.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 |
|||
3.优质瘦肉型猪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16 |
优质风味猪配套系选育 |
1.优质风味猪配套系选育 |
|
2.优质风味猪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17 |
羊新品种(配套系)选育 |
1.南江黄羊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凉山半细毛羊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3.黑山羊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4.天府肉羊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18 |
兔配套系(新品种)选育 |
1.高产抗逆优质肉兔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白色獭兔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3.天府黑兔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19 |
牛新品种选育 |
1.肉牛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乳肉兼用牛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3.牦牛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0 |
肉鸡配套系选育 |
1.鸡肉质性状多基因聚合技术研究 |
|
2.鸡肉质性状和生长性状平衡选择技术研究 |
|||
3.快长型青脚麻羽优质肉鸡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1 |
蛋鸡配套系选育 |
1.优质土种蛋鸡育种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优质土种蛋鸡配套系选育 |
|||
22 |
水禽配套系选育 |
1.肉鹅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肉鸭配套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3 |
珍稀特有鱼类及冷水性鱼类人工繁育 |
1.达氏鲟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鲑鳟鱼类亲鱼群构建及其杂交组合效应研究与示范 |
|||
24 |
主要农作物及畜禽共性关键配套种植(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
1.水稻新品种生产潜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
2.杂交玉米新品种调优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
3.小麦新品种生产潜力及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
4.优质专用甘薯、马铃薯新品种调优高产抗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
5.突破性油菜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
|||
6.主要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
25 |
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1.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与服务 |
|
2.主要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监测技术研究与服务 |
|||
3.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 |
|||
4.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信息研究与服务 |
附件2
“十一五”育成、“十二五”重点转化推广的农畜
突破性新品种清单
类别 |
品种名称 |
主要选育单位 |
备注 |
水 稻 |
II优498 |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
|
德香4103 |
省农科院水稻所 |
||
泰优99 |
省农科院水稻所、四川农业大学 |
||
内香2550 |
内江市农科院 |
||
川香8108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宜香3724 |
绵阳市农科所、宜宾市农科院 |
||
玉 米 |
川单418 |
四川农业大学 |
|
川单428 |
四川农业大学 |
||
川单189 |
四川农业大学 |
||
正红211 |
四川农业大学 |
||
麦 类 |
川农25 |
成都正隆植物育种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 |
|
蜀麦482 |
四川农业大学 |
||
川育23 |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
||
川麦51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绵杂麦168 |
绵阳市农科所 |
||
川农27 |
四川农业大学 |
||
薯 类 |
川薯20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川薯164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南紫008 |
南充市农科所 |
||
凉薯28 |
西昌农科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
||
川芋10号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油 料 |
川油36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川油39 |
省农科院作物所 |
||
蓉油16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
||
绵油33 |
绵阳市农科所 |
||
高 粱 |
泸糯9号 |
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
|
国窖红1号 |
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泸州老窖股份公司 |
||
蔬 菜 |
川腾6号 |
省农科院园艺所 |
辣椒 |
川绿1号 |
省农科院园艺所 |
黄瓜 | |
食 用 菌 |
川姬菇2号 |
省农科院土肥所 |
|
双孢蘑菇川菌1号 |
省农科院土肥所 |
||
果 树 |
资阳香橙 |
资阳市多经站、省农科院园艺所 |
|
塔罗科血橙新系 |
省农科院园艺所等 |
||
红华猕猴桃 |
省自然资源科学院 |
||
茶 树 |
特早213 |
省农科院茶叶所等 |
|
川农黄芽早 |
四川农业大学 |
||
花 卉 |
早红 |
省农科院园艺所 |
|
变种早大花素心 |
省农科院园艺所 |
||
经 济 林 |
川早1号(杂交核桃) |
四川农业大学 |
|
洪雅藤椒 |
四川农业大学 |
||
川桉C1号 |
省林科院 |
||
饲 草 |
雅安扁穗牛鞭草 |
四川农业大学 |
|
将军菊苣 |
省畜科院、百绿(北京)国际草业有限公司 |
||
玉草1号 |
四川农业大学 |
||
川草引3号虉草 |
省草科院 |
||
中 药 材 |
中附1号 |
省中医药科学院 |
|
川麦冬1号 |
西南交通大学 |
||
赶黄草1号 |
省农科院经作所 |
||
川附子1号 |
省中医药科学院 |
||
川芎1号 |
省中医药科学院 |
||
川白芷1号 |
四川银发公司 |
||
棉 麻 |
川杂棉16 |
省农科院经作所 |
|
川杂棉19 |
省农科院经作所 |
||
川苎11号 |
达州市农科所 |
||
川苎12号 |
达州市农科所 |
||
川苎10号 |
达州市农科所 |
||
蚕 桑 |
川蚕21号(蜀·黄×川·白) |
省农科院蚕业所 |
|
川蚕22号(春·兰×玉·帛) |
省农科院蚕业所 |
||
畜 禽 |
南江黄羊 |
南江县畜牧局、省畜科院等 |
|
凉山半细毛羊 |
凉山州畜牧局、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 |
||
大恒699肉鸡配套系 |
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省畜科院 |
||
四川白獭兔(中试推广) |
省草科院 |
||
天府肉鹅(中试推广) |
四川农业大学 |
||
合计 |
63个 |